院系毕业去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去向报告
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1928年,中央大学初次设立铸造及锻工等材料类本科专业。1947年春,吴中伟院士在中央大学土木学院主持创建了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的试验室。1984年,应工业、材料发展之需,博采铸造、金属诸学科之长,学校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后逐步融合了土木工程系的土木工程材料、机械工程系的先进材料加工等有关专业,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是东南大学12个“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肩负着融合优势理科,引领强势工科的重要使命。“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新材料及其应用”为江苏省优势学科,“材料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学科目前已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共222人,其中本科毕业生75人,占总人数的33.78% ;硕士生111人,占总人数的50%;博士生36人,占总人数的16.22%。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222人中,生源人数排名最高的是:江苏省44人、安徽省37人、河南省23人、山东省16人、河北省10人、山西省10人。
2022届毕业生生源地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中,毕业生最多的为江苏省4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9.82%;其次为安徽省3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67%;第三为河南省2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0.36%。
总体来说,2022届毕业生中,长三角地区生源地的毕业生总体占比为23.42%,中西部地区生源地毕业生占比为56.31%,别的地方生源地毕业生占比为 17.57%,京津地区生源地毕业生占比为2.70%。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共222人。截止至2022年12月,选择协议就业13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2.61%;选择国内升学6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48%;选择出国(境)深造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5%。
2022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共75人。主要毕业去向如下:出国深造5人,占2022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6.67%;国内升学50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66.67%;协议就业1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7.33%。
随着国际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可考虑的国际知名高校逐渐变多。其中,日本留学2人,美国留学2人,瑞典留学1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国内升学人数61人,其中29名毕业生选择本校继续学习,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58%。部分毕业生选择国内其他重点院校升学深造,人数较多的高校为:中国科学院大学(14%)、北京大学(6%)等,与往年相比,本科毕业生越来越趋向于在本校继续深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就业并签署协议的人数为13人。就业去向主要为:制造业5人(38.46%);建筑业2人(15.38%);批发和零售业2人(15.38%)等领域。
2022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共111人。主要毕业去向如下:出国(境)深造2人,占2022届硕士毕业生总数的1.80%;国内升学11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9.91%;协议就业96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86.49%。
2022届硕士毕业生中,1人出国前往丹麦技术大学深造,1人选择在中国香港的香港理工大学深造,11人选择在境内升学,于东南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硕士毕业生对学历有了慢慢的升高的追求。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就业并签署协议的人数为96人。就业去向主要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7人(48.96%);制造业22人(22.9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1人(11.46%);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8人(8.33%);房地产业5人(5.21%)等领域。
2022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共36人,其中协议就业31人,占博士毕业生总数的86.1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教育行业15人(48.3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29.03%);制造业3人(9.6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签约单位主要分布情况:按照签约人数排名前五位省份(直辖市)为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
签约江苏省单位的毕业生有76人,占材料学院2022届协议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3.17%;签约上海市单位的毕业生有23人,占总数的16.55%;签约浙江省单位的毕业生有13人,占9.35%;签约广东省单位的毕业生有11人,占7.91%。签约北京市单位的毕业生有6人,占4.31%。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长三角地区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最高,人数最多,然后是中西部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和其它地区对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差异不大。总体来说,毕业生大多数选择东南沿海地区就业,部分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地区就业。
在选择就业的2022届毕业生中,就业单位性质以别的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和高等教育单位为主。其中,别的企业占比37.41%,三资企业的占比18.71%,国有企业的占比17.99%,高等教育单位占比5.04%。
不同学历阶段的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占比存在比较大差异,本科生的就业单位以别的企业为主,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53.85%;硕士生的就业单位以别的企业、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分别占硕士毕业生人数的40.63%、27.08%和20.83%;博士生就业单位以其他事业单位为主,占博士毕业生人数的53.33%。
从行业领域角度分析,2022届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涵盖了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教育、房地产业等多个领域,其中就业人数排名前三的行业领域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35.25%、21.58%和15.10%。
从就业单位来看,2022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单位为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共计8人,占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的5.76%;其次为芯原微电子(南京)有限公司,共计7人,占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的5.03%;第三为华虹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5人,占协议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的3.6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综合性强,专业方向覆盖面广,根据专业研究方向和领域的不同,进一步细化为多领域多维度的实践应用方向。
因此,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根据不同的方向选择在众多领域的岗位就业,工作规划方向的选择非常广。
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分年级分阶段分主题开展日常职业观念引导和生涯规划教育。
对于大一新生,通过组织并且开展入学教育、“成材直通车”分享、生涯规划年级大会、“承百廿荣光,启未来新路”生涯周等活动,进行新生生涯教育;
对于大二学生,着力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工作前途,增进专业认同感和职业期待感;
对于大三学生和研究生,围绕着毕业后的选择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进行未来生涯教育;
对于大四学生,围绕求职决策与技能提升开展各项活动,助力学生更高质量就业。
依托东南大学职业发展“鸿图”大讲堂,面向全体学生,特别邀请专家开展生涯规划类专题讲座。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东南大学第八届职业规划大赛、“新港高新杯”东南大学第二届简历大赛等。
高度重视就业服务工作,逐渐完备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就业指导日系列活动,针对不同的毕业就业政策进行宣讲和解读;常态化开展就业工作座谈,认真分析研讨并解决就业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推送各类就业相关信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可能;积极申报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
通过专题讲座、年级大会等形式,引导同学们对就业形势要提高认识,对自身能力要准确评估,对将来发展要科学规划,对就业理念要适时转变,对就业岗位要合理定位。
依托杰出校友职业生涯分享座谈会,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指导学生要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理解就业,第一时间保证就业。
结合就业有关政策的宣讲、材子家人分享会等经验分享活动,介绍选调流程和有关政策与经验,鼓励学生到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等基层单位就业。
为帮助学生更好了解企业、行业前沿、工作职责、岗位需求等信息,积极组织动员学生共同前往公司,实地实践走访参观,带领学生现场感受工作环境,了解芯片材料领域的行业需求和企业未来的发展现状。积极与企业沟通对接,鼓励学生在实习走访过程结束后积极投递简历求职。
目前已经与台积电等多家企业达成良好合作意向,为今后常态化推进材料学子走入企业实习实践、感受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求职应聘等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为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就业难题,毕业年级的辅导员下沉一线,在桃园“一站式”学生社区辅楼多次开展“简历辅导”、“求职面试经验分享解惑”、“岗位名称和职责释疑”、“怎么样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面试技巧和应聘技巧”等不同主题的讨论会和“面对面”座谈交流。
走进宿舍围合,真实了解毕业年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求职准备,掌握学生第一手需求和亟待解决的困难。切实做到:打破传达壁垒、提升沟通效率、畅通咨询链路、形成帮扶闭环。为学生做好就业引导和求职指导工作。
2022届学院毕业生共计222人,其中到中兴通讯、芯原微电子、华虹半导体、华为、中建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重要领域和重点单位就业35人,基层选调生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