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工程都在分包你出事了就是违法分包!
在工程领域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个工程如果中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结束,那皆大欢喜。在目前这个舆论大于一切的环境下,如果中间出个安全事故,或者是质量事故,不是挂靠就是转包,不是转包就是违法分包,反正总有一个“包”是适合你的,简直就是翻版的“包”治百病。
甘肃折达公路事件《福建平谭隧道包工队自己举报自己:甘肃16亿扶贫路偷工减料案,牵扯违法分包等多重内幕!》;
那么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们先来看下,对挂靠、转包、违法分包这几种行为作一下解释:
挂靠: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公司名义,低资质的施工公司借用高资质的建筑施工公司名义,去投标并签订《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合同》。转包: 指中标人将其承包的中标项目转手让给他人,使他人实际上成为该中标项目的新的承包人的行为。违法分包(专业分包和施工劳务):专业违法分包是指发包人(业主、总承包人)将专业分包项目分包给不具有专业资质的公司或个人;或者该专业分包没有经过业主同意,总承包人擅自分包。劳务违法分包是指发包人(总承包人、专业分包人)将劳务分包项目分包给不具有劳务资质的公司或个人。
以上的三种行为,从法律层面来说,是严格禁止的,是不能做的。但通过实际中的案例,包括我们之前也发过很多此方面的文章,你会发现咱们绝大部分工程都都离不开这三种行为。如:
里面就提到了,很多大规模的公司包括央企国企,除了一些超大型的设备(如TBM盾构、凿岩台车等),他们没自己的机械设备,因为机械设备有折旧,所以你看他们的财报每年的固定资产几乎没什么变动(如下图),因为他们几乎不购置啥设备,而这些固定资产主要是房屋及建筑物之类的。
在施工人员方面,他们除了项目的管理人员外,没有自己干活的工人,因为不好管理。所以你看央企发的招聘,都是招的领导/管理岗位,你从来见不到他们招工人,招工人的只有分包商、劳务公司或者是包工头。
说到这,我不得不再举那个很现实的例子,比如某央企2016年产值为18612亿,该企业总人数约为25万,人均产值约为740万,这么高的人均产值怎么来的呢?那都是分包商干出来的啊。
所以你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工程都是这么干的。存在即合理,也就是说,挂靠、转包、分包之所以长期存在,肯定是有原因的,那么根源在哪里呢?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说了,能够参与大型工程项目投标的特级资质、一级资质企业虽然在上层管理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劳务及机械设备资源方面却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而资质级别较低的企业或者是包工头们却往往拥有管理整合机械设备和劳务资源的优势。
打个形象的比喻:对于有资质的一方来说,可能什么叫混凝土、什么叫钢筋都拎不太清,但他们有钱/擅长资本运作、有关系/擅长搞关系,擅长做一些投标资料或者内业资料,那么这些人就想办法升级资质,把自己的壳打造的越来越硬,然后用这个壳去投标接业务。
而对于分包商/包工头来说,他们或许没什么社会关系,上不了台面,变不了阳春白雪,但这些人却对农民工管理有一套、对现场施工经验/设备管理有一套、对工程成本控制有一套,农民工在他们的组织下,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各种一线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手到擒来,打响了中国基建狂魔的名声。
还有一部分更厉害的包工头选择挂靠,他们把招投标和生产施工的活都揽了,找的企业就纯粹提供资质和财务支付。而对于那些出借资质的企业来说,他拿着自己的资质,然后把这个资质拿给非常靠谱的、有实力的包工头(挂靠人)去用,那这个有实力的包工头所产生的业绩,都是这个资质出借方的。对于资质出借方来说,有了这些业绩将来就可以升更高的资质,拿更多的活,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所以各方之间与其说是分包挂靠,到不如说是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强项,这也是一种实际的市场需求,只不过这个事情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说,或者是社会上对这个事都不愿正视罢了。
上面我们说了挂靠、转包、分包等三个大方向上的概念,那么具体到点上呢?我选几个重要的点来详细展开。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有些企业由于自身施工资源、材料设备、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无法满足某些建筑工程施工的需求。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选择施工经验丰富、资源齐全的分包队伍协助完成施工管理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这个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掌握了最前沿的技术就等于掌握了市场。而当一些施工企业遇到施工困难时,就算没有掌握先进的高新技术,也可以和分包队伍实现技术共享。专业难题和技术难题都可以通过技术共享来解决。
这个在我们之前发的《福建平潭是隧道之乡?还是隧闹之乡?》一文中,我们说了,平潭老板有资金、有设备、然后凭借其在长期的“井巷”工程施工中,使得开挖、爆破、支护等与隧道相关的关键施工技术及经验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积累和传播;外加他们熟练掌握了“混凝土防渗漏法”等隧道施工技术,凭借着这些“独门秘籍”,平潭的施工队伍逐渐赢得了几大央企各个工程局的青睐。
所以大家能够正常的看到,中标单位和平潭分包队伍通过资源互补、技术分享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实现了双赢。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的多重身份,他们既是农民,也是工人。这些人在田里干活,那就是农民。来到城市的建筑工地,他们就是建筑工人。而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农民目前是有新农合保险的,很便宜,一年只有几百。而建筑工人呢,在单位里如果是按照正规交社保,一年要好几千甚至上万,所以这个费用不便宜啊。
而对于建筑业农民工来说,产业化、职业化程度很低,职工的法律意识也不高,他们要的只是到口袋的收入,至于退休后,他们不管,也管不了,毕竟吃饭排在了第一位。因此这些人只要你说每个月能多拿点钱,而不交社保,他们几乎是不会反对的。
另一方面,正因为农民工的社保成本很高,而建筑业特别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施工,竞争几乎是白热化了,所以要是哪个企业头脑一热,都和这些农民工签合同,除非这个老板是傻子,或者善心很重,否则,我们基本可以判定,这个企业肯定会死,因为别人都不保,就你保,你的成本必然比别人高,你怎么能不死?
所以看到这,大家明白为什么央企国企等大型建企不招工人了吧,一方面他们的流动性大,不好管理;另一方面农民工数量庞大,负担重,企业也支撑不起。而这个时候只有我们的分包商、劳务公司、或者是包工头是最好的,因为农民工只和他们发生“直接接触”,包工头可以组织农民工干活,又可以给施工公司减负,所以他们的存在有价值的。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我们发的《给5000万农民工上社保!税务局已经准备好了,建企你准备好了吗?》一文,很多中小型企业、劳务公司等痛喊负担太重,承受不起。然而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却说:活该,你看看人家央企国企,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严格按照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保,所以现在社保改革对于他们来说影响很小。
说到这我想替那些中小企业叫不平了,上面我们说了,央企国企招的都是领导/管理者岗位而不招工人,加上他们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可以靠抽取高额管理费来保证自己员工的利益,那肯定说的理直气壮了。而对于分包商、劳务公司、包工头呢?他们手底下带的都是农民工,处在产业链的下游,哪怕在低价的情况下,不仅要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还要把手底下那么多的农民工给管理好,把活干好且保证工人不闹事,所以他们也不容易、他们才是真正财富的创造者啊。我不说分包光荣,但是至少我们要客观对待分包这事,不能一有什么事就是往分包上推。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工程基本上都是低价中标,那如此低的价格,你叫那些中标单位自己干?他们能干下来吗?他们连自有机械都没有,也没有干活的工人,光有管理人员,那工程能干起走吗?
所以在面对低价中标项目时,更应该通过我们上面说的资源互补、技术共享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也只有通过与分包商的合作,实现人才、资源、资金、技术等各方位的互补和共享,才能使得管理更加细分系统化,才能在合作中能够提高工程进度,减少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关于违法分包的解释里,我们能够正常的看到,很多时候,我们去判定一个工程是不是违法分包,就是看分包队伍是否有相对应的资质。
但是在《住建部:淡化资质是手段,取消资质才是终极目的!》一文中,我们已说了,由于当前的资质管理制度,使得一些干活很厉害的,技术很厉害,但是就是由于资质不够,然后你就说人家违法分包。
比如还是上面我们说的平潭老板的事情,平潭队伍我们必须得说他们在隧道领域的管理、技术等在某个阶段确实很优秀,但是就是因没有资质,所以永远都要走在违法分包这一条道上,永远都要背负违法分包这一罪名,我想这对他们来说也是极不公平的吧。
之前在我们谈到平潭老板的问题的时候,很多粉丝说我们地域黑,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敢于正视问题,就如我们今天探讨的违法分包一样,我说这么多,不是要替违法分包洗白,而是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个建筑业行业,就要正视现状,不畏首畏尾,如果连直面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就更谈不上进步了。
在如今舆论高压的环境下,很多人不敢谈、不愿谈,我觉得这是不对。正如上面说的资质的话题一样,实际上国家都慢慢的开始正视并且解决这一个问题了,比如可以跨越资质承包工程,这就是一个历史性的颠覆时刻,那你能说这是“违法承包”吗?
所以在资质一文中,我们也说了,有关部门的淡化资质和将来的取消资质,都是在为财富的真正创造者让路,为财富真正的创造者正名。
咱们不可以因为分包商、包工头有瑕疵的一面,就全盘否定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一张资质,就把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扣上“违法分包”的罪名;因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在不断重复察觉缺陷、正视问题、处理问题的这样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