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 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交通是现代化社会的代表形象。它代表社会的动力,也代表了社会的总体智慧,因为在有限的交通运输资源下满足大众的出行是不容易的。
香港虽困于环山面海面积窄小,却发展了很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大陆与台湾却深深为交通拥堵与脱序问题所困扰,因为:(1)缺乏正确的认识--交通瓶颈的由来;(2)缺乏技术领导来统一协调交通工程、运输规划、建筑、都市及土木各专业来突破改善交通问题;(3)缺乏行政领导来统一协育、执法与工程机关共同防范问题的不断发生。假如传染病都能成功的防止,交通问题为何不能改善呢?有关当局应重视交通工程,因为它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项必要工程。
交通工程是现代化社会里专门处理“车水马龙”的一门学问。所谓“交通”,简单来说,是由“人”与“车”在“道路” 上运行之现象。在“人”的因素里,包括驾驶人、行人、交通警察、工程人员等。“车”的因素,包括各种大小、性能、速度,及不同来去方向之车辆。“道路”的因素,则包括各种宽窄、平面交叉、立体交叉、坡度、视野、转弯是否方便型式之道路。由于“人”的因素而影响到得交通效率与秩序的比重很大,因此,交通工程不是一门机械式的科学。
要引导人的因素对交通秩序做正面的发挥,必须有良好而有效的社会交通教育与公正执行的交通法规。社会交通教育包括:宣扬利人利己的社会风尚、奖善惩恶;利用媒体提供交通咨询,减少驾驶人“因不知情而惊惶失措”的状况;鼓励学校教导学生与家长,一定要在人行横道或是在红绿灯指示下通过,或至少是先看左边再看右侧,确定双向无来车时,才可过马路;坐车须牢记紧系安全带等。至于执行交通法规,主要是在动态的交通系统里,如何迅速、公正地查处交通违法者,这是需要一个有效的交通执法机构才能达成的。
交通工程的理论基础,就是任何运输设施都有一定的容量限制。当交通需求接近容量时,车流则会出现“驶驶停停”
的不稳定现象。再加上前面所提出的“人”的因素,例如:“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争先恐后地抢换车道,会造成车流的更不稳定,提早形成堵塞。
车祸足以造成巨大的人财损失,不稳定的车流比稳定的车流容易形成车祸。不当的交通行为,如极高速或极低速行驶,突然变换车道,或行人在不符合相关规定之地点或时间穿越马路,都会造成车流的不稳定,甚至驾驶人因突然受惊吓而导致车祸。因此,有秩序的交通行为,是人车畅流的先决条件。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日常交通情况下频繁不当的交通行为,必须加以有效取缔,社会活动才能开展。
交通工程的科技内容有:①道路通行能力的定义与公路几何、交通组成、交通控制的关系,交通需求与服务水平的关系;②交通规划技术,预测交通成长与分析;③交通工程设计,包括标志、标线,信号与信号系统等,以及对道路设计之审核;④交通设施之运作与维修,包括信号相应调控与标志标线调整;⑤智能交通科技,包括交通状况、自动监控与应变系统,以及将以上内容融入编制逐年改善项目的能力等。
一个良好的交通工程师至少要有下列的学术修养:①交通流量之特性、②公路几何与道路通行能力之关系、③交通控制管理系统之能力与限制等,才能界定道路,特别是路口之通行能力,以及造成拥堵与车祸之原因。交通工程师比之公路工程师,在于多了解交通之特性,及拥挤的原因;交通工程师比之建筑师,在于多了解车辆在动态中所需要的空间和视野,以及大楼本身与附近街道应有的配合;交通工程师比之于运输规划师,在于多了解改善交通瓶颈方案之可行性。
交通秩序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指标。要达到良好的交通秩序,需要有交通科技、交通教育与交通执法的专门机构分工合作,始克有济,同时更需要拟定交通秩序为国家之政策目标,责成有关专门机构,实施一系列长期连续的推动方案,来达成此一目标。
香港地峡人稠,地理环境受山海之分隔,但它的运输系统最大限度地考虑了陆海空地形之特性与交通需求,成功地发展了以公共交通运输为主、私人汽车为辅的系统,效率高,有秩序,而且整体清洁。最足称道的是考虑到人潮的需要,在市区各处发展空中走廊连接各旅游商业活动中心,既方便行人的需要,又促进地区的商业发展,并减少地面行人与车辆之冲突。在香港处处可见精心规划的交通设计,藉以疏减交通瓶颈与发挥交通容量。更显示出各专业机构,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规划设计、公铁路网之分布、车辆运输之动作、交通执法与秩序之维护等等,环环相扣,相辅相成。香港之运输系统,主要是由政府之政策导引,及以英美为主之顾问公司发展而成的。
台湾虽也是地狭人稠,但比之于香港,面积可大得多了。因此陆上之公铁路运输系统就有城际与城内之分。近20年来之诸项建设,在城际运输方面颇有建树,但在城内的状况是,不但交通拥挤而且漫无秩序,其与交通息息相关的机构与人才缺乏互相衔接与配合。比如一幢大楼所产生与吸引的交通流量,会增加周围街道的交通负担,但相应所需要的交通容量却未考虑增加,交通管理部门如何能适应持续不断的增加的交通负荷?这是政府在城市规划、建筑管理、道路工程、交通管理四方面缺乏统一协调的脱序现象。至于在民众方面,公车、私车、大车、小车争先恐后地抢道,比快比凶,利已不顾人,是常见的现象。两条车道可以开成三行车列,也是司空见惯。交通缺乏秩序,整个社会的活动力就受到阻碍,不能充分的发挥。不禁令人怀疑台湾现代化究竟能发展到何种程度。
路口永远是地面交通的瓶颈,因为相交道路之直向与转向交通,都要在不同的路段内使用路口之同一地表。因此,改善路口增加车道数,是增加路口容量之不二法门。如果路口容量不够,就算尽力调整信号相位,还是会阻塞的。总之,建设中央信号控制管理系统,而不改善原已拥挤的路口,将是徒劳无功的。
台湾这20年来在大学研究所里,培育出不少交通规划运输人才,但出路多数以教学和运输规划为主,很少成为城市交通工程人才。
中国大陆地广人众,近年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下,人口纷向城市集中,因此城际和城内运输两方面都有显著容量不够的现象。目前发展重点,偏向城际高速、高运量运输网之建立,但城内运输缺乏容量与秩序的情形相当严重,极端的缺乏交通教育,譬如:学童过街横冲直撞,不但不向左右观看有无来车,还敢与车辆争道;自行车与拖拉机竞在高速上行驶,及道路实施工程单位不重视施工现场的交通秩序维护等情形,屡见不鲜。大陆上交通工程人才不足之现象,较台湾省犹有过之。交通工程之业务政出多门,城市内建路归建设厅局,市外地区道路归交通厅公路局,其他交通管理归公安局的交通警察。目前的从业人员对公路几何与通行能力之理念了解不深。交通资料相当缺乏,特别是路口转向交通量。大陆与台湾省一样日渐苦于塞车,而怨声载道。大陆新建城市或旧城改造之街道,大多相当宽阔,但在道路设计与交通管理方面,却往往心余力拙。
大陆的交通专业技术人员,部分来自物理、电子、机械领域,这些人士应设法予以集中培育,成为交通专业技术人员。而台湾省的交通专业技术人员多出身于土木工程界,对公路几何与通行能力之关系较为了解,但对自动控制系统等观念却较为疏远。这是当前台湾省与大陆交通工程人才方面的差异所致,但却可交流互惠相辅相成。
交通是一个社会现象,众生面态的人格胸襟与识见判断,尽显无遗。有人会礼让,有人会抢道,有人会助人,有人心情不好时会骂司机,或司机骂行人,或司机互骂。但具有动力的车辆,在有怨气的司机的驾驶下,有时是会伤人破财肇事的,甚至阻塞后继的车辆与行人,造成更大的社会损失。怎么样来规范12亿人口,达成行人与司机、司机与司机间相处之道,不以各人怨气影响社会交通,也是中国在迈向现代化中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防止损失的一项重要课题。
美国的交通运输系统,讲究安全、快速、便捷与舒适,其高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美国的国家资源中,备有大量人力物力,成立交通工程与交通执法机构,并年年更新修订长期计划,推动一系列连续而有一致性的交通改善计划,并与传媒积极合作提供社会交通咨询,及教育大众守法与维持交通秩序的重要性,因此交通四通八达,畅通有序。
美国的交通工程很注重资料的收集、道路通行能力的数量化分析,由分析结果定出改善的方向。美国对于交通运输设施的设计费用是很肯投资的,因为优良的设计,能省下数倍、甚至于数百倍的施工费用,并创造出高度的使用价值。美国的交通工程设计费用通常占施工费用的5%-10%。但台湾与大陆的交通工程最高设计费,均为施工费的2.2%,与美国相差甚大。台湾与大陆都缺乏交通资料与数量化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当然台湾众多的摩托车与大陆巨量的自行车所造成的混合车流情况,比美国情况复杂。但美国的收集资料、数理化分析、肯投资的精神,却是台湾与大陆所望尘莫及的。
美国纽约火车站地区,固然人潮汹涌络绎不绝,但所呈现的人车交通秩序,却是井然不乱。因为市政当局所属的各专门机构能相互合作,充分的发挥管制功能:何处走人、何处走车、何处停车、何处公共汽车可上下客、何处可摆摊位等,都有严格规定。因此,能确定,建立良好的交通秩序,绝对是能够最终靠努力而达到的。
交通是社会活动力的一种表征。它所呈现的秩序,更代表整个社会的运动规则与政府的主导能力。今天台湾省与大陆到处都是高楼华厦矗立天际,但楼下的街道上的交通却是乱哄哄的。这是因为高楼易建而交通秩序难整,是因为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科学协调机制,因此不能够达到整体交通的效率与和谐。因为社会缺乏科学积极的引导,所以只好各弹各的调,各走各的路,导致交通秩序又挤又乱。台湾省与大陆的交通秩序不好,效率不高,是因为在过去没有来得及培育足够的人才,没有设定建立现代化的交通系统与秩序之政策目标所致。
现代化并非一朝一夕而成,需要组织、制度、语言的配合。今天交通工程有许多术语就尚未中文化或普及化,譬如就Prkgram和Project两个英文词来说,前者注重针对某一政策目标,而须专门机构推动之长期方案;后者注重特定之项目,须由专人在较短期内完成。又能如Planning与Design,就交通工程而言,前者较有前瞻性,看问题所在,并提出改善之方案与经费之预估;后者纯粹为已定方案作施工设计。二者从事与对口之对象都不同。台湾往往以“规划设计”一词混为一谈,使得专业技术人员不懂是规划,还是设计。类似缺乏现代中文化的交通工程词汇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因此从业人员常用中英文夹杂术语交谈。领导与民众是否能充分了解,值得深思。
交通秩序之改善与社会活动力之提升,就像防治疾病传染,保障民众健康;又如筑堤防洪,化洪灾为水利。只要政府与民众有决心、有政策、有专门执行机构、有人才、有资源,就能轻松实现现代化社会目标。
国内交通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起步晚,对路口改善的技术了解不深,人才相当缺乏,甚至掌管交通管理的领导也有偏差,因此普遍地缺乏对症下药的能力,政府一定要重视这项问题的发展,因为城市交通建设是全国发展一盘棋中很重要的一环,而且也牵涉到国内有限资金分配的优先顺序与效率。交通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的第一条硬道理就是研判瓶颈的通行能力(Capacity),瓶颈何时何地会发生,以及防范的方法。在国内发展有深度的培训计划,挑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选点试验,然后推广经验,应是中国城市交通建设应该立即走的一步棋。